close
戰國時,燕國大將樂毅輔佐燕昭王,率領趙、楚、韓、魏、燕五國聯軍,聯手討伐殘暴不仁的齊湣王,半年內連陷齊國七十餘城,一時威名顯赫。然而面對齊國僅餘的莒城和即墨,樂毅卻圍堵三年而苦攻不下,這時有人向燕昭王進讒,說樂毅故意拖延戰局,是要自立為齊王。燕昭王卻明白表示,樂毅功高,的確堪為齊王,並派使者到臨淄正式封冊。樂毅對此十分感激,而堅拒受封。
然而君臣互信的好景不常,燕昭王死後,繼位的燕惠王心量、眼界都不如其父,又曾與樂毅有嫌隙。齊國乘機用反間計,再次炒作樂毅想自立為齊王的謠言,這次燕惠王信以為真,下令召回樂毅,樂毅便直接投靠趙國。
趙惠文王喜獲樂毅這位人材,馬上給予以重用,燕國大軍卻在新任將軍騎劫的盲目指揮下,兵敗如山倒,齊國得以復國。
又惱又怒的燕惠王,派人送了一封信到趙國給樂毅,指責他自私自利,辜負燕昭王當年對他的知遇之恩。樂毅也毫不客氣,回了一封名垂後世的〈報燕惠王書〉,既列出自己對燕國的貢獻,也申明不願像吳國的伍子胥那般愚忠,死守昏君而屈死,提出「善作者不必善成,善始者不必善終」。
從因緣法來看,凡事從肇始、發展到結局,種種因緣時刻會產生變化,此謂無常。明瞭自己的職責、能力所在,當作而作,當退便退,善始的確不必執意於善終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